中古读书会2022年待选书单 Unlisted

Created by 山月 and managed by

  1. 诗化哲学 by 

    No rating

    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并非古老的哲学与诗之争的简单重复:浪漫哲学反驳启蒙理性哲学、捍卫所谓“真正的”哲学——哲学变成了诗。作者通过对浪漫哲学思想源流的考察,分析西方传统中,特别是德国浪漫哲学的产生、发展及演进,并细腻构勒了浪漫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哲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他从汉语思想的传统及其现代性问题出发进入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审美思想的内在亲和性不仅与德国浪漫哲学思想,而且与整个欧洲的审美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本书以思想叙事论述的手法,用睿智的言说,简约的笔触,详实讨论了关涉浪漫哲学的人和事、诗和哲学、精神和生存等一系列独特的视域,表现出作者扎实的学理功底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时隔20年,读来依旧深刻敏锐。

  2.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by 

    No rating

    现代哲学比古典哲学更复杂,更难理解,虽然它未必更深邃、更伟大。现代哲学著作常常表现为对古典哲学著作的评论、阐释和批判,而这就要求读者在读现代著作之前具备古典著作方面的修养,于是,多数哲学爱好者的感受都是书多得读不胜读,且不说读不读得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张现代哲学思想的“路线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它上面不仅应该标明群星般璀璨的哲学家们的方位,而且要揭示出哲学家不同的思想出发点,这比罗列他们出版过哪些著作要重要得多。

    张汝伦先生这本讲义是我读过的最适合中国读者参考的“路线图”。著者在貌似平常的总结撮述中,体现了对哲学大势的精确把握和对哲学原创性的敏锐观察,而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能对现代哲学的一两处“景点”有较深刻研究的人,未必能画出这种全面的“地图”。《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既全面又深刻,好得有点令人意外。

  3. 西方哲学十五讲 by 

    No rating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弓l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西方哲学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从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这种爱将牢固地支配着一类智慧,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十五讲》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

  4. 文本发生学 by ,

    No rating

    尽管文本发生学是以数字来表示的,通常是超文本的,但它仍然是一种敏感和审美的文学方式。文学手稿的分析并不很规范:这不仅关注“重要文献”,也关注二流作品;它不仅关注符合规范的文本,也关注在档案中被挖掘出来久被遗忘的文本。文学手稿的分析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关注作家的写作、行为、情感及犹豫的举动,主张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草稿和编写工作来发现作品的文本。是这些草稿和编写工作使文学手稿分析的目的呢?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写作的内在情况,作家隐秘的意图、手段、创作方法,经过反复酝酿而最终又被删除掉的部分,作家保留的部分和发挥的地方;观察作家突然中断的中间,作家的笔误,作家对过去的回顾,猜想作家的工作方法和写作方式,了解作家是先写计划还是直接投入写作工作的,寻找作家所用过的资料是先写计划还是直接投入写作工作的,寻找作家所用过的资料和书籍的踪迹等等。

  5.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by , ,

    No rating

    • 出品方: 拜德雅
    • 原作名: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6. 文学理论入门

    No rating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7. 灾异的书写 by , ,

    No rating

    • 原作名: L’Écriture du désastre

    布朗肖晚年思考了“奥斯维辛”,但他独特的思考在于把它当作灾异或灾变事件。中性意义上的灾异还不是灾祸,灾异与遗忘有关,它打开一个中性空间,作为“之间”在在场与缺席的外面。在灾异中,只有灾异如同解体的星际在警醒着,“灾异是礼物,它给出灾异;它并不考虑存在还是非存在” 。它只是拒绝与抵制一切现成之秩序。而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所有的面容只导致对生产本身的否定,每个人已成为集体的匿名的脸,人甚至害怕自己的面容,集中营没有位置给面容。 为何所有的不幸,完结的、未完结的,个人的、非个人的,现在的、永远的,有这样一个暗示,并不停地提醒它,被载入历史却又没有日期的不幸,一个已经缩小到几乎从地图上擦除的国度,然而它的历史却超越了世界历史?这是为何?

  8. 古今和歌集

    No rating

    《古今和歌集》成书于平安时代,共分为二十卷,主要聚焦于“四季”和“恋歌”这两个中心主题。作者多为宫廷诗人,善于运用艺术化手法增添诗歌的趣味,诗风丰富多样。 本书从《古今和歌集》的上千首和歌中遴选300余首风格各异的和歌名作精心翻译,中日双语呈现并佐以作者简介及精辟批注,以助读者了解日本的和歌艺术以及背后丰饶的情感世界、风物人情。

  9. 俄国现代派诗选 by , , , and 12 others

    No rating

    本书入选诗人共二十五位,每位诗人所占篇幅主要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定,除个别我国已介绍较多的诗人外,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个原则。选材绝大多数为每个诗人的代表作和佳作,虽不能说反映了整个俄国现代派诗歌的全貌,但基本上能概括其主要成就。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是译者从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诗集中选编而成的。这样的集子,即使在苏联,至今未曾有过;在我国,也是第一次尝试。由于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参考,在选材上便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编译者个人的眼光。译者不揣浅陋,斗胆从事这项工作,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10.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by 

    No rating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最佳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11. 当代文化理论 by , , , and 1 other

    No rating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文化研究的浓缩而精致的入门书。在厘清文化研究中重要概念和关键词的基础上,本书梳理了文化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和代表性观点,叙述其理论来源、脉络、趋势和相关重要人物。全书脉络清晰,各种概念和理论信手拈来,既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入门读物,还可以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参考书。

  12. 语言的发展 by , , , and 6 others

    No rating

    《语言的发展》由儿童语言研究国际协会主席琼·伯科·格利森领衔编写,众多优秀学者和前沿研究者担任各自擅长领域的作者。书中讨论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在言语产出、词汇、语法、语用、读写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关注导致儿童语言环境和语言发展特征出现群体及个体差异的文化影响。 帮助人们更好驾驭和使用语言,双语语言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增进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效。

    本书特色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教材,在儿童心理语言学方面是一面旗帜。 学科专家领衔,第一编著者琼·伯科·格利森博士是心理语言学家、全球儿童语言领导专家、语言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每章都由她挑选的该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本书就像一本语言学的百科全书。1985年出版,成为美国各大高校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课程广泛使用的主要教科书。 译文流畅。译者毕业于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本书并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讲师陈思担任主审。 本书彩色印刷,每章都有独立的色彩系统,方便根据需要查找、选择阅读,图表清晰美观,术语也单独颜色标出,可以作为收藏价值的案头工具书使用。

    目次

    第1 章 语言的发展概况 琼·伯科·格利森(Jean Berko Gleason),儿童语言研究国际协会主席, 波士顿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系教授,Wug 实验首创者 语言的发展进程概论 / 002 语言的结构:学习语言系统 …

  13. 郁达夫: 悲剧性的时代作家 by ,

    No rating

    本书为日本学者视角下一部相对完整的悲剧性时代作家郁达夫的心灵和思想评传。

  14. 语言的牢笼 by , ,

    No rating

    詹姆逊文集 第7卷。《语言的牢笼》是詹姆逊较早的一部专著,发表于1972年,和前一年出版问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形成鲜明的对照。本书从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入手,力图澄清索绪尔语言学提出的共时方法和时间与历史现实可能发生的各种关系。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虽然都源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但二者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却不尽相同,作者在本书中对二者分别加以评述,对两种理论的积极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它们的固有缺陷也进行了尖锐批评。

Sort List

Embed this list on a website